AEF SparkUp

【梦想本应翱翔@iM网栏】「环保博士」邱荣光任创业导师 重视学生能力鼓励想像创新

2022年4月11日 | Meet The Founder
分享 :
上两期笔者介绍了香港致力推动环保的科技初创,其实香港早有一班有心人多年来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心尽力,穿梭各界统筹资源,推广环保教育及认知。环保协进会(前称大埔环保会)总监邱荣光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亦是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旗下创业比赛导师,为涉足环保领域的参赛队伍提供指导。

作为新界原居民的邱博士,曾担任大埔区议员,身兼城规会、郊野公园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公职,亦曾在大学教书育人,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环保博士」。他80年代移居英国,1994年获得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工程博士学位,后抱着引入英国科技的雄心回流香港。他在任职发电厂工程师时,亲身感受到碳排放污染,遂立志推动环保。

建民间保育示范项目

邱博士1997年创办大埔环保会,一方面充当政府发展项目与原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方面关注本地环保议题,鼓励市民参与全港及全球性环境及社会事务。 「当时港人大都认为空气是『免费』,后来我们发现从尖沙咀码头望向港岛方向,每14天便有一天视野模糊,这提醒我们需要作出改变以改善环境。当我们发展地区时,一般都会不惜一切向前冲,把对环境的影响放到最后,若一直不加理会,到发生问题时,或将需要付出10倍代价作补救。」

大埔环保会从空气质素、生态入手,包括向私人业主租地建立「凤园蝴蝶保育区」,保育全港九成蝴蝶品种,以及设立首个民间地质教育中心,协助香港获得世界级地质公园评级,更于十多年前推动设立塑胶回收中心。他说:「我们从未进行过筹款或募捐活动,倾向先建立保育示范项目,例如凤园,再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

居民区推胶樽回收机

投身环保工作数十年,邱博士认为,香港市民的环保意识已逐步提升。他回忆20多年前到屋苑设讲座时,村民对三色回收箱一无所知,「我们回收旧衣时还曾被报道质疑是敛财,便没有继续……这类情况都已有改善,今日旧衣回收已很常见,其他分类回收亦渐成市民的生活习惯。」

惟他指出,环保配套设施方面还需加强。 「过往有不少市民查询分类回收的物品会否被运到堆填区, 主要因市面的三色回收箱大都交由外判承办商处理,而市民不了解当中过程,因而有所忧虑。」该会早于十年前已引入专门回收塑胶樽的回收机,最新版本可用手机程式操作。除了废纸和塑胶外,还可回收厨余,目前正以项目合作形式在杏花村和其他地点设置23台,若有成效将会扩展至其他市区。

「到会式」幼儿环保教育

教育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一环。邱博士指,多个国家已将环保纳入早期教育大纲,例如日本要求小朋友在学校参与打扫、清理餐具及分类厨余等,让其自小养成习惯,又设透明垃圾袋,利用群众压力严格执行分类;英国则家家户户都设有多个垃圾分类回收箱,若疏忽分类就会被罚款。

反观香港这方面的教育较为欠缺,例如小朋友较少接触垃圾分类,或由家佣代劳。邱博士又提到,不少幼儿教育机构没有资源设立相关科目,环保协进会便与其合作,提供「到会式」环保教育,「例如由老师带领学生到中心交由我们指导,我们会带小朋友到公园和郊外,例如凤园蝴蝶区观赏游玩等,从小灌输及培养其对环保的正确态度和习惯,再透过小朋友正向影响家人,共同实行。」如今很多企业重视ESG(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亦积极寻找机会参与环保工作如郊野公园植树活动等。

邱博士说:「我们对环保的推广模式就是透过教育,让大众由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学会珍惜,再到主动参与保育。需意识到,保护环境最终得益的不是某些特定生物,而是人类自己及其生活环境。」

流动发泡胶回收车夺冠

邱博士去年在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举办学生创业比赛「JUMPSTARTER IdeaPOP!」的中学生组别担任导师,当中伊利沙伯中学团队Styrofoam Digester以流动发泡胶回收车概念夺得该组冠军,他们致力解决发泡胶因重量轻和体积大,导致回收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令笔者印象深刻。

邱博士指导该团队学生将概念化成实际产品,提供建议及协助。他认为不能小看中学生,不应先入为主认为他们没有相关知识或只有粗浅的认知,「这是『发梦』的年纪,开始了解很多事物,对科学或环境产生浓厚兴趣,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或会产生可行的解决方案,应鼓励其大胆发挥。从理念到设计,至实际工程的计算、技术和物料的应用等,是一个美好的学习过程。即使方案不可行,亦有助激活脑筋、拓阔思维。」

笔者亦非常赞成这点,「JUMPSTARTER IdeaPOP!」的参赛队伍一直都有崭新的想法,我们通过工作坊及业界的导师,帮助参赛队伍利用创新科技探讨落实计划的可行性。
很多市民已了解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惟我们仍需大力推广对环境有利的好习惯,还应借年轻一代的力量,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传承下去。今天在创新科技的加持下,可持续发展已变得更容易实现,一方面让大众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时更为方便,笔者和邱博士一样,亦希望有更多有心的企业愿意给予年轻人探索和实践创新意念的机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援,既为其将来投身工作带来实战经验,亦鼓励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为环保出谋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