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F SparkUp

【夢想本應翱翔@iM網欄】「環保博士」邱榮光任創業導師 重視學生能力鼓勵想像創新

2022年4月11日 | Meet The Founder
分享 :
上兩期筆者介紹了香港致力推動環保的科技初創,其實香港早有一班有心人多年來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盡心盡力,穿梭各界統籌資源,推廣環保教育及認知。環保協進會(前稱大埔環保會)總監邱榮光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亦是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旗下創業比賽導師,為涉足環保領域的參賽隊伍提供指導。

作為新界原居民的邱博士,曾擔任大埔區議員,身兼城規會、郊野公園諮詢委員會委員等多項公職,亦曾在大學教書育人,不過最為人熟知的身份還是「環保博士」。他80年代移居英國,1994年獲得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工程博士學位,後抱著引入英國科技的雄心回流香港。他在任職發電廠工程師時,親身感受到碳排放污染,遂立志推動環保。

建民間保育示範項目

邱博士1997年創辦大埔環保會,一方面充當政府發展項目與原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樑,一方面關注本地環保議題,鼓勵市民參與全港及全球性環境及社會事務。「當時港人大都認為空氣是『免費』,後來我們發現從尖沙咀碼頭望向港島方向,每14天便有一天視野模糊,這提醒我們需要作出改變以改善環境。當我們發展地區時,一般都會不惜一切向前衝,把對環境的影響放到最後,若一直不加理會,到發生問題時,或將需要付出10倍代價作補救。」

大埔環保會從空氣質素、生態入手,包括向私人業主租地建立「鳳園蝴蝶保育區」,保育全港九成蝴蝶品種,以及設立首個民間地質教育中心,協助香港獲得世界級地質公園評級,更於十多年前推動設立塑膠回收中心。他說:「我們從未進行過籌款或募捐活動,傾向先建立保育示範項目,例如鳳園,再爭取政府政策的支持。」

居民區推膠樽回收機

投身環保工作數十年,邱博士認為,香港市民的環保意識已逐步提升。他回憶20多年前到屋苑設講座時,村民對三色回收箱一無所知,「我們回收舊衣時還曾被報道質疑是歛財,便沒有繼續……這類情況都已有改善,今日舊衣回收已很常見,其他分類回收亦漸成市民的生活習慣。」

惟他指出,環保配套設施方面還需加強。「過往有不少市民查詢分類回收的物品會否被運到堆填區, 主要因市面的三色回收箱大都交由外判承辦商處理,而市民不了解當中過程,因而有所憂慮。」該會早於十年前已引入專門回收塑膠樽的回收機,最新版本可用手機程式操作。除了廢紙和塑膠外,還可回收廚餘,目前正以項目合作形式在杏花邨和其他地點設置23台,若有成效將會擴展至其他市區。

「到會式」幼兒環保教育

教育是培養環保意識的重要一環。邱博士指,多個國家已將環保納入早期教育大綱,例如日本要求小朋友在學校參與打掃、清理餐具及分類廚餘等,讓其自小養成習慣,又設透明垃圾袋,利用群眾壓力嚴格執行分類;英國則家家戶戶都設有多個垃圾分類回收箱,若疏忽分類就會被罰款。

反觀香港這方面的教育較為欠缺,例如小朋友較少接觸垃圾分類,或由家傭代勞。邱博士又提到,不少幼兒教育機構沒有資源設立相關科目,環保協進會便與其合作,提供「到會式」環保教育,「例如由老師帶領學生到中心交由我們指導,我們會帶小朋友到公園和郊外,例如鳳園蝴蝶區觀賞遊玩等,從小灌輸及培養其對環保的正確態度和習慣,再透過小朋友正向影響家人,共同實行。」如今很多企業重視ESG(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亦積極尋找機會參與環保工作如郊野公園植樹活動等。

邱博士說:「我們對環保的推廣模式就是透過教育,讓大眾由不認識到認識,從認識到學會珍惜,再到主動參與保育。需意識到,保護環境最終得益的不是某些特定生物,而是人類自己及其生活環境。」

流動發泡膠回收車奪冠

邱博士去年在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舉辦學生創業比賽「JUMPSTARTER IdeaPOP!」的中學生組別擔任導師,當中伊利沙伯中學團隊Styrofoam Digester以流動發泡膠回收車概念奪得該組冠軍,他們致力解決發泡膠因重量輕和體積大,導致回收運輸成本過高的問題,令筆者印象深刻。

邱博士指導該團隊學生將概念化成實際產品,提供建議及協助。他認為不能小看中學生,不應先入為主認為他們沒有相關知識或只有粗淺的認知,「這是『發夢』的年紀,開始了解很多事物,對科學或環境產生濃厚興趣,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或會產生可行的解決方案,應鼓勵其大膽發揮。從理念到設計,至實際工程的計算、技術和物料的應用等,是一個美好的學習過程。即使方案不可行,亦有助激活腦筋、拓闊思維。」

筆者亦非常贊成這點,「JUMPSTARTER IdeaPOP!」的參賽隊伍一直都有嶄新的想法,我們通過工作坊及業界的導師,幫助參賽隊伍利用創新科技探討落實計劃的可行性。

很多市民已了解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惟我們仍需大力推廣對環境有利的好習慣,還應藉年輕一代的力量,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傳承下去。今天在創新科技的加持下,可持續發展已變得更容易實現,一方面讓大眾在支持「可持續發展」時更為方便,筆者和邱博士一樣,亦希望有更多有心的企業願意給予年輕人探索和實踐創新意念的機會,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援,既為其將來投身工作帶來實戰經驗,亦鼓勵他們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為環保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