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到初创不同的融资渠道,这次让我们探讨一下整体香港初创的融资情况。
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与毕马威中国在刚刚过去的星期三联合发布了《以创业家精神推动香港转型》的研究报告。这已经是我们第三年与毕马威合作。其中,研究报告分析了过去7年香港初创的交易数据,包括私募风险投资与政府的资助。
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9/2020财政年度,香港初创共录得680宗融资交易,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投资总额达192亿港元,略低于去年的200亿港元。当中有140宗私募风险投资交易和相关支助,投资总额达108.9亿港元。交易额的中位数连续三年超过1,000万港元,本年度达1,610万港元。就算我们把一些「Mega Deal」(指风险投资额达2亿美元以上的大型投资)剔除,交易额的平均数按年也有增长。投入于C轮、D轮及E轮等后期的风险资金占整体私人风险投资资金的比例自2016/2017财政年度便稳步上升,本年度达61% ,进一步显示香港的风险投资格局日趋成熟。
政府资助额增8成冀能简化申请程序
除了私人投资,同期香港政府资助初创的力度亦显著加大,包括政府风险投资、拨款及创业培育计划在内的总投资额按年大增逾8成,至2019/2020财政年度的82.7亿港元,共有540多家初创企业受惠。其中,政府的风险投资额从2018/2019财政年度的4,153万港元增加超过三倍至今年的1.287亿港元,当中大部分是出自2015年宣布成立的港元20亿港元「创科创投基金」。该基金用于资金配对,以吸引支持创新科技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
报告亦指出,57%受访的初创企业(共134间)表示有获得政府资助,较去年度的43%有所增长,但亦意味政府仍需加大力度向初创企业宣传相关资助计划。目前大部分初创企业仍较依赖非正式的资金来源。 35%的受访创业者更不讳言,申请流程过于繁琐是他们对政府资金却步的主因。
风投重Fintech 业界吁增援其他行业
一些受访的创业者指,部分风险投资者仍视金融、物流及专业服务为香港的强项,而对这些领域以外的初创企业不感兴趣。确实,在过去三年,私人风险投资的投入主要集中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在2019/2020 年度,该三行业就占总体私人风险投资的大概76%。
无可否认,过去多年透过数码港及香港科学园的拨款,为香港早期初创生态系统带来积极影响。我看到过去政府,特别是创新及科技局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Bureau,简称「ITB」)正在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例如我们已经可以在ITB 的网站统一找到不同的资助计划。但随着初创的生态慢慢成熟,所需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政府的支持也需相应配合而有所提升或更多元化。过去三年,政府投放于生物科技的拨款与投资只占7-10%。而与私人风投相比,「创科创投基金」的投放速度仍相对较慢。截至目前,「创科创投基金」共投资了18家企业,总金额大概有1亿港元 (占基金5%)。从基金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到,主要的投资集中在智慧城市、金融科技,至于政府鼓励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只占单位数。
冀「未来基金」循商业手法 扶持创新支柱
较早前,财爷宣布成立220亿港元的「未来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将投入于本地的另类资产投资项目,例如风投及私募基金。我们期待基金可以参考其他国家, 例如对于辅助初创生态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按市场的需要做出适当的投资,对某些需要更多资源的行业加快投资,让政府建议集中发展的四大创新支柱– 金融、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可以同步发展,令香港经济更多元化。另外亦可以尝试运用商业手法营运基金,例如委任市场上拥有卓越声誉和足够经验的投资基金经理,并确立「经济收益」为首要投资考虑。透过以上的方法,相信「未来基金」的资源可以投放得更好,且营运效率更高。
除了融资以外,报告对于初创在疫情下怎样生存、它们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年轻人怎样看大湾区等也有不少有趣的发现。我下一期再跟读者分享。
作者_周骆美琪(Cindy)简介:
周骆美琪(Cindy)自2015年起担任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执行董事。自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Cindy曾担任阿里巴巴国际高级财务董事,主要负责集团财务管理和企业规划。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创立不同项目,致力帮助香港的创业家和青年人于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实践他们的梦想。通过这个栏目Cindy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同的创业故事及经验,也为创业者带来小贴士,帮助他们了解初创市场的最新形势。
阅读更多 | 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