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F SparkUp

港初創融資格局漸趨成熟 業界倡支援多元行業

2020年12月7日 | Tips & Trend | 3分鐘
分享 :


上期講到初創不同的融資渠道,這次讓我們探討一下整體香港初創的融資情況。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與畢馬威中國在剛剛過去的星期三聯合發佈了《以創業家精神推動香港轉型》的研究報告。 這已經是我們第三年與畢馬威合作。其中,研究報告分析了過去7年香港初創的交易數據,包括私募風險投資與政府的資助。

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9/2020財政年度,香港初創共錄得680宗融資交易,為有記錄以來最高水平,投資總額達192億港元,略低於去年的200億港元。當中有140宗私募風險投資交易和相關支助,投資總額達108.9億港元。交易額的中位數連續三年超過1,000萬港元,本年度達1,610萬港元。就算我們把一些「Mega Deal」(指風險投資額達2億美元以上的大型投資)剔除,交易額的平均數按年也有增長。投入於C輪、D輪及E輪等後期的風險資金佔整體私人風險投資資金的比例自2016/2017財政年度便穩步上升,本年度達61% ,進一步顯示香港的風險投資格局日趨成熟。

政府資助額增8成冀能簡化申請程序

除了私人投資,同期香港政府資助初創的力度亦顯著加大,包括政府風險投資、撥款及創業培育計劃在內的總投資額按年大增逾8成,至2019/2020財政年度的82.7億港元,共有540多家初創企業受惠。其中,政府的風險投資額從2018/2019財政年度的4,153萬港元增加超過三倍至今年的1.287億港元,當中大部分是出自2015年宣佈成立的港元20億港元「創科創投基金」。 該基金用於資金配對,以吸引支持創新科技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

報告亦指出,57%受訪的初創企業(共134間)表示有獲得政府資助,較去年度的43%有所增長,但亦意味政府仍需加大力度向初創企業宣傳相關資助計劃。目前大部分初創企業仍較依賴非正式的資金來源。35%的受訪創業者更不諱言,申請流程過於繁瑣是他們對政府資金卻步的主因。

風投重Fintech 業界籲增援其他行業

一些受訪的創業者指,部分風險投資者仍視金融、物流及專業服務為香港的強項,而對這些領域以外的初創企業不感興趣。確實,在過去三年,私人風險投資的投入主要集中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 在2019/2020 年度,該三行業就佔總體私人風險投資的大概76%。

無可否認,過去多年透過數碼港及香港科學園的撥款,為香港早期初創生態系統帶來積極影響。 我看到過去政府,特別是創新及科技局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Bureau,簡稱「ITB」)正在不斷提升用戶的體驗,例如我們已經可以在ITB 的網站統一找到不同的資助計劃。但隨著初創的生態慢慢成熟,所需的資金投入逐步提高,政府的支持也需相應配合而有所提升或更多元化。過去三年,政府投放於生物科技的撥款與投資只佔7-10%。而與私人風投相比,「創科創投基金」的投放速度仍相對較慢。截至目前,「創科創投基金」共投資了18家企業,總金額大概有1億港元 (佔基金5%)。 從基金公佈的數字可以看到,主要的投資集中在智慧城市、金融科技,至於政府鼓勵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只佔單位數。
 
冀「未來基金」循商業手法 扶持創新支柱

較早前,財爺宣佈成立220億港元的「未來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將投入於本地的另類資產投資項目,例如風投及私募基金。我們期待基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 例如對於輔助初創生態方面,可以通過合作夥伴,按市場的需要做出適當的投資,對某些需要更多資源的行業加快投資,讓政府建議集中發展的四大創新支柱 – 金融、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可以同步發展,令香港經濟更多元化。另外亦可以嘗試運用商業手法營運基金,例如委任市場上擁有卓越聲譽和足夠經驗的投資基金經理,並確立「經濟收益」為首要投資考慮。透過以上的方法,相信「未來基金」的資源可以投放得更好,且營運效率更高。

除了融資以外,報告對於初創在疫情下怎樣生存、它們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年輕人怎樣看大灣區等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我下一期再跟讀者分享。

作者_周駱美琪(Cindy)簡介

周駱美琪(Cindy)自2015年起擔任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自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團,Cindy曾擔任阿里巴巴國際高級財務董事,主要負責集團財務管理和企業規劃。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創立不同項目,致力幫助香港的創業家和青年人於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實踐他們的夢想。通過這個欄目Cindy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同的創業故事及經驗,也為創業者帶來小貼士,幫助他們了解初創市場的最新形勢。

閱讀更多 | 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