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指缺乏敢於承擔風險的文化窒礙創新和競爭力
- 通過科技教育培養年輕人才,扭轉人才流失趨勢
德勤中國及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基金」)聯合研究報告指出,香港企業家及年輕一代認同香港的創新科技生態系統極具優勢,有潛力成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合作橋樑。然而,香港仍需要一套全面的策略,以推進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融合,促進敢於承擔風險的文化,並在全球對年輕人才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推動創新。
《Rekindling Hong Kong's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報告探討香港在晉身成為世界級創新樞紐的進展,同時評估香港作為大灣區創新科技生態系統發展一份子的角色。該報告訪問了153名以香港為基地的企業家及初創企業行政人員,以及1,382名香港大學生。
報告發現,近60%的受訪者同意香港極具潛力成為亞洲樞紐,主要由於香港與內地及亞洲市場地理上的優勢。同時,約55%的受訪者認為人才是最大挑戰。觀乎受訪的初創企業行政人員的意見,讓香港有條件成為創新樞紐的五大行業分別為金融科技、健康與醫療、大數據與分析、生物科技,以及電子商務和供應鏈。
初創把握政策出台的機遇,紛紛表示有意參與大灣區的發展。63%的受訪初創企業表達強烈意願,希望在未來3年進軍香港以外其他大灣區城市。調查亦重點提到企業家最重視的三個大灣區優勢:有機會進入較大市場(65%)、與強大的人才庫接軌(40%),以及增加與大企業合作的機會(30%)。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周駱美琪表示:「毫無疑問,大灣區是其中一個可以商業化香港創新理念,以及擴大香港初創企業發展的重要平台。香港應該進一步加強跨境業務支援,特別是法律諮詢和專業服務,支持初企更好地裝備自己,進軍大灣區內其他城市。」
就營造整體氛圍而言,在創造理想創業環境、提高公眾對採用初創企業主導的數碼解決方案之信心,以及支持科技初創企業方面,超過40%的初企認同政策具有一定成效。
雖然60%的學生表達其創業意向,惟只有33%的人希望到初創企業工作。23%的人有意創立自己的生意,而77%的學生畢業後傾向到大公司工作。這可能是由於香港市民的傳統心態所致,他們傾向於看重工作穩定性。在全球對年輕人才、資本和初創公司競爭日益激烈下,香港需要建立敢於承擔風險的文化來促進創新。外界應多加報道和表揚企業家的成功故事和初創精英,以激勵下一代去創業。
周駱美琪續說:「香港需要培養年輕人才,並在全球人才競爭不斷加劇下,扭轉人才流失的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獨角獸公司和初創企業上市,我們應考慮制訂政策以留住這些公司的創始人,繼續投資和指導香港的新晉企業家。模範創業家的積極參與,有助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初創企業行列。」
報告亦發現,由於2019年香港的研發總開支僅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92%,大多數受訪企業家認為,在商業化大學研究存在巨大落差。
德勤中國華南區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華南區領導人陳耀邦表示:「為了引領創科研究及創新發展,香港應考慮成立一個獨立的研究業聯盟,與學術界、研發中心和業界攜手構建長期而緊密的合作關係。首先,香港應該在聯合研究、商業應用轉化和知識産權方面,為大學和私營企業提供明確的管理方法和指引。」
從投資角度來看,香港於2021年的風險投資活動創歷史新高。根據Preqin的數據,2021年首十個月達成了45宗交易,籌資超過287億港元,較2020年籌資總額高出一倍以上。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香港的風險投資資金已經開始覆蓋整個初創企業的融資歷程,在2021年1月至10月期間,香港的中後期融資佔風險投資交易的46%。
報告指出,大部分初創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集資。超過一半(61%)受訪企業的目標集資金額低於1.22億港元,近四分之一(26%)受訪企業的目標集資金額介乎1.22億至6億港元。只有不到10%受訪企業打算籌集約6億至12.2億港元。
德勤管理諮詢中國區合夥人(戰略、數據分析與併購)陳煒華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香港的融資生態系統已經步入成長期,初創企業可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籌集資金。為延續這一勢頭,香港應加強包括創科創投基金(ITVF)在內的共同投資計劃,更積極地為高風險、影響力大和具可擴展性的初創企業注入資金。我們還應該鼓勵更多的私人投資者把握當前絕佳時機,投資於大灣區的企業,因為在快速發展的數碼化轉型時代,企業規劃併購戰略及進一步擴大數碼化能力是保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此外,儘管受到疫情影響,香港的創業生態系統仍然屹立不倒。根據投資推廣署的數據,2021年的初創企業數目創歷史新高,按年增長12%至3,755家。然而,近半(46%)的受訪企業表示難以與客戶互動,29%的受訪企業則努力應對收入下降的問題,反映疫情依然為初創企業的營運帶來壓力。
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點擊
此處 以瀏覽完整報告。